廉政开江

文化艺术

       
        素有“川东小平原”之称的开江县,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开江县属于全省宗教工作重点县,县域内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四教并存,城乡皆备,宗教文化积淀较深厚。现有开放佛教活动场所4处,基督教1处。全县性爱国宗教团体1个,信教群众2.46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1%。开江县属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总人口520人,380户,全县有26个族别。
        开江拗棒是产生并流传于开江县新宁镇和普安镇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表演。其雏形是人们在劳动歇息时,用抬石头两根杠棒“十”字相架,让一人坐于棒上,被拗下的一种喜乐逗趣的游戏。后来,人们将抬石头的杠棒换作的由八人肩抬的大拗棒,让坐于拗棒上的人穿上古代官服,化妆成“拗老爷”(贪官污吏)的表演者,再由二至三人控制杠棒另一端,让坐于另一端的“拗老爷”时而升空,时而落下,同时表演一些滑稽动作。在杠架旁,有两名“差人”鸣锣开路,另有“狗腿子”肩挑“夜壶”和“烘笼”,以舞蹈动作给“拗老爷”送上“点心”(烘笼里的粪)和“老酒”(夜壶里的尿)。意为让昏官、贪官吃粪喝尿。
  开江拗棒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用独特的“搞笑”方式,表现出人民群众对腐败吏治的嘲讽和痛恨,对为官者有着特殊的警示作用。同时,它还有着将多种艺术因素融为一体的艺术价值,从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开江新宁镇和普安镇,几乎每年春节都有拗棒上街表演。“文革”期间,拗棒被封禁,八十年代初,在普安镇的一次表演后,日益丰富的现代娱乐方式使拗棒销声匿迹20年。2005年,为了抢救高度濒危的拗棒,县文化馆和新宁镇政府共同努力,再次让它上街面世。2007年3月1日,开江拗棒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川公网安备 51172302000025号